Back

從農田到天空—農業經濟與生態保育該如何共存

今天要告訴大家一個悲傷的故事,從今年初開始,就陸陸續續發生了七起農田纏網事件,近期的纏網事件更是在現場發現45隻纏網鳥類,其中只有5隻幸運存活,分別是4隻白頭翁和1隻白斑紫嘯鶇。

所幸活下來的鳥類都沒什麼大礙,白頭翁們沒有受傷,各個精力充沛,開個小縫就迫不及待地從紙箱鑽出來在醫療室裡到處飛,放到室外野放籠後或許是因為有同伴在,在人離開後牠們都很放心大膽的進食。

而白斑紫嘯鶇的腳雖然有擦傷,但傷勢十分輕微,牠也是個小吃貨,在室內室外都一樣能吃,飛行狀況也很良好,牠有一個小習慣,放開牠的時候牠會一邊飛走一邊委屈的發出「嗶——」的煞車聲~

狀態良好的白頭翁跟紫嘯鶇一起野放,希望牠們這次能順利的繁殖。

根據統計,今年1~3月鳥類的救傷原因中有近6成來自農田纏網,由於多數是難以忍受長時間曝曬的小型鳥類,所以死亡率也很高,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不完善導致相關案例無法處罰,只能柔性勸導;同時深受鳥害困擾的農民也缺乏渠道獲得協助,鳥網是他們知道的最有效最低成本的解決方法。

儘管鳥網是農民認為最有效的防鳥措施,卻也因為對鳥類無差別的傷亡而為人詬病,而鳥類絕佳的適應能力,往往讓眾多非致命的防鳥措施在短時間失效,部分農民在不堪作物損失的情況下,更會傾向使用鳥網作為報復性的手段。

擺放猛禽棲架是一個有效且友善環境的驅鳥策略,也是鳥網的替代方案之一,透過擺放適合猛禽棲息的站架吸引猛禽靠近,以對附近小型鳥類達到威攝並遠離的作用;如要使用網具,應向當地縣政府申請許可後才可依規定架設。

身為救傷單位,鳥網造成的傷亡令我們痛心,但我們不想責怪農民或是忽視他們的損失,反而應該思考鳥害防制的其他解方;目前沒有任何防治措施能100%避免鳥類造成的農業損失,政府、保育團體及農民更應該攜手合作,共同找出合理的管理方法。

本會野鳥救傷經費由 金門國家公園 支持

#金門 #農田纏網 #白斑紫嘯鶇 #白頭翁 #猛禽棲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