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還記得去年九月被人為攻擊,造成單眼失明、頭部與口腔外傷,同時還有口炎與低血糖的緬甸蟒「大蛇」嗎?經過半年的治療,牠終於在今年3月得以野放。沒想到野放2天後協會再次收到大蛇在植物園水池裡曬太陽被民眾通報的消息,於是大蛇又一次進入協會,經過商議野放在更加偏遠的地方。
然而,過了短短半個月,大蛇再度進入救傷站,這次牠遭遇了車禍,身體前端有大面積撕裂傷,露出大片肌肉,上次住院稍微得到控制的口炎因為這次的傷而急遽惡化。經過治療撕裂傷雖有好轉,但口炎病況卻急轉直下,甚至引發了肺炎,最終由獸醫判斷進行人道處理。
回顧「大蛇」的故事,不禁讓人思考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──人蛇衝突:
一、蛇類的棲息地縮小
隨著都市擴展、農業發展和道路建設,大量的野生動物棲息地被破壞或分隔,蛇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在尋找食物和繁衍後代時,往往不得不進入人類生活的區域,造成意外衝突。
二、人類活動對蛇類的威脅
交通事故是蛇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當蛇類在移動過程中被迫穿越馬路,經常遭遇車輛撞擊,造成傷害甚至死亡。
三、教育與保護意識的不足
人蛇衝突的根本原因之一,是人類對蛇類缺乏認識,常將其視為威脅,對牠們抱持偏見與恐懼。以大型緬甸蟒為例,牠們性情穩定,通常不主動攻擊人類,卻常因體型龐大讓民眾感到不安,甚至只是在野外曬太陽,就遭到通報或攻擊。這些無端的敵意,使牠們在適應人為干擾的環境時更加困難。
事實上,蛇類在生態系中扮演關鍵角色,有助控制鼠類與小型動物的數量,對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價值。提升大眾對蛇類的理解與尊重,是減少人蛇衝突的關鍵。
人蛇衝突的問題,既是人類生活環境與自然界之間的矛盾,也是生態保護與人類需求之間的平衡,希望未來我們能夠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,既能保障人類的生活品質,也能讓野生動物有更多生存空間,共同維護我們的自然家園。
本會蛇類救傷經費由 金門縣政府支持
#金門 #野生動物 #緬甸蟒 #人蛇衝突 #KWRCA十週年 #我支持野生動物保育
